时政新闻眼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行,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因为只要有政府主导的银行支持政府主导的投资,GDP增长就不会停滞。
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避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隐患。至2008年中期,美国各类衍生工具的名义金额高达200万亿美元。
事实上,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机构深陷危机的主因。三是金融危机使海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资本严重不足。像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一样因经营管理过于复杂而失控的概率不大,因银行与资本市场过度融合而放大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小。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现在,面对这些质疑,全球经济金融究竟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以历史视角、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来深刻分析这些现象?正在成为各国政府决策者们能否明确方向、把握大势,并制定正确应对策略以走出危机的关键所在。
而我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则基本在8~12倍的相对合理水平。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国际化是无法回避的唯一选择。当然,也有敏锐的时评家指出,反微软不是反正版,是反垄断。
微软拿出了一大笔钱,请教中国的官员们,他们应该如何帮助那些本地的软件企业和外包公司。盖茨还获得了清华大学82年历史上的第13个名誉博士称号。来源:红网 进入专题: 微软 盗版 。这样一来,政府也越来越倾向于微软,他们开始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国企都要使用合法软件,北京市政府转而在2006年全面使用正版微软软件。
微软中国的前高管吴士宏后来在她的那本著名的《逆风飞扬》中,对微软的初期经营策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聘请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来当顾问,学习如何打开中国之门。
另外,反盗版的趋势不会改变,步伐会有多快,则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决定这种态度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而在中国,他与政府关系亲密,在市场上甚至卖出了199元的OFFICE,同时对盗版屈服是他的长期策略。而我们最大的失策就是没有将我们的事业和中国政府的事业结合起来。2003年,微软雇佣了原来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国区总裁陈永正,以此让微软变得更中国。
他还告诉中国的领导人,微软将帮助中国发展他的软件事业。17年前的1992年,微软进入中国,他派了两个从台湾过来的销售高管,开始在中国卖软件。虽然目前微软中国所占的收入可能还赶不上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个州的收入,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微软的销售利润则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和国企。她同时指出,忽略政府公关才让微软在各条战线上悲剧重生。
微软征服中国的过程,也是他从一家非常美国的公司变成一家非常中国公司的过程。这笔钱的数额高达十几亿元人民币。
1998年,微软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研究院,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吸引海外的中国优秀人才回国,这个研究院让中国政府看到了微软的诚意。他们奉行的经营策略,丝毫不出人意料,高价卖产品,高调对每一起已经发现的盗版行为积极追诉,企图通过中国的法律系统来解决问题,但最终在法庭上屡屡碰壁。
同时,在定价策略和打击盗版上,盖茨在2001年也敏锐指出,在中国的盗版情况如此严重时,微软能接受的最好结果就是,盗版商们在盗微软的软件,而不是其他公司的。)提要:微软征服中国的过程,也是他从一家非常美国的公司变成一家非常中国公司的过程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国际经济循环为何不能继续下去了呢?其实原因就是美联储不可能长期执行货币宽松的政策,因为资产泡沫破掉了,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它们再也无力像过去那样发放贷款了,这导致民众旺盛的需求没有了。美国的家庭储蓄率也在恢复,用经济学的术语讲,美国人必须修复它的资产负债表,经济才能走向可持续的复苏,这个过程很痛苦,但这是无法避免的痛苦。现在我们继续投资追加生产能力,使过剩产能的问题变得更加地严重。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可避免地要下降,政府靠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达30%,但消费的增长不可能拉到30%,如果靠消费来驱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下降。
因此,中美两国或者是两大经济板块都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而没有了美国人旺盛需求后,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马上爆发出来。
美国人借了钱,拼命去消费。美联储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商业银行滥发信贷的结果致使美国的企业、家庭和经济严重依赖商业信贷,借钱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危机之前,美国家庭的储蓄率是零,就是说美国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不储蓄,工资收入百分之百的花掉,也就是说消费率是百分之百。如果美国人去杠杆化不到位,它可持续的复苏就无法到来。
其实,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走出这场危机——不是再去花钱拉动投资,而是坚决地把经济发展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已经太多了,现在缺的是老百姓的消费。美国人是过度借债,我们是过度储蓄——我们的储蓄率是40%左右。而如果经济调整不到位,反弹就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感觉美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反弹,因为它调整得最多。美国人没有办法,只好去减少消费,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但是感觉难受的是我们,因为消费品都是我们生产的。
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给企业和政府去投资,因此,美国人的问题的反面就是我们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储这么多的,储蓄本身变成了生活的目的。
没有中国人给美国人供应大量的廉价出口品,美国的消费增长也不可能。如果中国的去库存化不能完成,中国经济的复苏也无法到来。
我们中国人存了钱拼命去投资,不消费。进入 许小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企业税负 。
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两大经济板块形成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经济循环:如果没有美国旺盛的经济需求,中国的投资高增长也不可能。只要大家有工作做有钱挣,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时候,紧急地启动了刺激内部需求的政策,但是这个刺激需求在什么领域里?仍然是投资。我们发现,此前全球经济的繁荣一半真一半假:真的是全球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效益,假的是这个繁荣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或者是由美国的政策体系超常地发放贷款的原因所导致的。
那我们看看中国人的失衡在什么地方?中国的问题和美国正相反。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美国是15%,日本是20%多一些,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是35%,美国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是70%,中美两国之间差一倍,当然美国的70%可能是太高了,而我们的35%无疑是太低了,我说如果政府有钱的话最好是刺激消费。
美国的调整叫去杠杆化,而我们是要去库存化。中国企业税负太高,17%的增值税,再加上25%的所得税,全球不是最高的,也是最高的之一,所以政策组合应该是减税,应该是增加在收入和财富配置中老百姓的比重。
如果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财政政策就不是建更多的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而是把资源直接发给老百姓,或者是充实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给老百姓、企业减税。因此最近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们应该习惯于中度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6%-7%挺好的。